● 从供给侧改革看职业教育发展 一、新时代需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而随着《职业教育法》迎来时隔25年的大修,职业教育从国家法律层面被清晰定位,属于一种类型教育。与我们理解的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一样,属于不同类型,而非层次。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不分上下、好坏,只是教育类型不同。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针对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顶层规划和配套机制的建立实施,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职业教育包含了职业院校的教育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培训,前者通常被称作学历类型的职业教育,后面称作非学历的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随着教育部推出1+X证书试点,职业院校通过引入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人社部则围绕着新产业、新经济,近两年先后公布了四批新职业,职业分类大典时隔6年再次迎来大修。随着职业教育被明确为类型教育,各地职业院校纷纷合并升级为职业技术大学(本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调整,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需要供给侧改革
相信随着职业教育一系列顶层规划及配套法规、机制的实施,职业教育一定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价值。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的内容强调实训、实操、技能,培训的人才强调应用性。从院校培养人才角度出发,近几年普通本科教育每年毕业生都达70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惨烈.....另一方面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每年长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制造企业都会闹用工荒,企业老板都举着招聘牌子去大街上招人。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国工匠的涌现与付出。在此背景下,从供给侧改革去思考职业教育的未来,更具现实意义与针对性。
上面讲的针对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配套机制的出台,其实也是从政策法规供给侧改革层面为职业教育发展建章立制。如果把职业教育作为一套生产体系,从供给的角度看,这套生产体系应该向社会、向学生提供什么。笔者上面讲过职业教育核心在于课程内容的实战、实训、实操,强调技能,职业教育产出的人才重在应用技能的掌握。所以从供给侧看,职业教育供给的产品有两个,一个是内容,一个是人才。而无论是内容的生产方式、呈现方式,还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训模式,均需要供给侧的改革。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从内容角度讲,职业教育(包括了上面说的成人职业培训和院校的学历职业教育)产出的是学校的培训课程、社会化的培训内容,这其中又包含了产教融合、实训实操等多种培养模式,包括吸引社会资本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我把这些都归入职业教育供给侧的泛内容范畴。不管是产教融合,还是社会资本及企业的参与,目的都是想打造出教育部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引入技能等级证书的概念,吸引行业内领先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里面有关技能、实操、应用等课程的研发与共建,并建立领军企业主导的评价认证机制。所以这里的内容生产,包含了输入和输出两个端口,传统的理论文化知识还是依靠院校本身的课程设置,专业的技能、实操课程需要企业首先进行输入,把企业里面与对专业对应的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课程开发及转化,与院校的课程体系最终融为一体,最后再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输出给学生。同样,针对社会在职人员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其培训课程会更加注重技能、实操,突出应用性,内容生产同样包含了输入和输出两个端口,输入端依然是各大企业(行业)的先进经验、方法,然后按照成人职业教育(培训)的特点,进行课程的开发,最后通过培训机构和培训平台输出给学员。
职业教育内容的供给和生产,目前看有两条生产线,一条是院校里面针对学生的;一条是社会上针对在职人员的。现实中这两条生产线交集不多,但从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看,来自产业一线、企业一线的先进理念和知识技能,是职业教育内容生产和创造的核心资源。职业教育因其技能、实操、应用性的特征,必然要求其教学培训的课程内容及培养模式,一定是与产业发展、企业发展高度契合。所以未来职业教育的内容供给,无论是院校的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两条生产线已经是互融互通的。针对在职人员的培训课程及内容生产线,要及时的按照院校教学培养的要求,进行转化,确保院校里面的课程体系及内容始终与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保持同步。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用意也在此。
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和生产,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也是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即通过职业教育,为各个行业(产业)提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上面讲的职业教育内容的供给和生产可以看做是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方法,那么人才的供给就是要培养掌握这些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和方法的人。目前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培养,也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规划和机制,包括了初中升入高中,设置一定比例引导学生按照兴趣爱好选择职业院校,现有的职业院校升级本科,职业院校专业的调整设置,未来还要探索建立职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都是为了选择职业教育通道的人员,提供完整、科学的的发展通道。 从供给侧改革来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针对院校这块。需要从学生初中、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兴趣爱好到升学阶段的专业选择,再到入学后的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最后到毕业后的就业指导与培训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未来职业类人才的工资、福利、职称等待遇也要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步提高,让技能类、应用型人才有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国家也会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整体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形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正确认知。
综上,我们再从供给侧看未来的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生产系统,它生产的产品有两个,一个是内容(院校课程体系、社会培训内容体系),一个是人才。内容是因,人才是果。围绕人才的培养、技能的提升,下大力气进行职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开发,包括内容的开发、使用及审核评价机制,包括依托内容的培养培训模式的创新等,应是目前职业教育内容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单位:北大培文投资集团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刘立明,邮箱:liuliming@vip.163.com)
|